• 定西环保动态
定西环保动态
当前位置:首页 > 定西环保动态
一捧洮河水 浸透定西百年记忆
时间:2018-06-19 09:10:40    作者:  来源:定西日报  阅读次数: 0

世纪梦圆引洮来 陇上流珠万花开

一捧洮河水 浸透定西百年记忆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在定西这样极度缺水的西北干旱地区,人们对水的感情不言而喻。

  陇中,定西最为苦瘠,缺水而至的贫瘠。盼水、祈水是萦绕在这方土地上万千苍生心中的梦。
  2014年11月8日,随着九甸峡水库右岸引洮取水口闸门的缓缓开启,走过了八个春秋的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胜利建成通水。2014年12月28日缺水而至,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实现试通水,陇中人民期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为了这一历史时刻的到来,定西作为引洮供水一期工程的最大受益区,经受的挑战、走过的坎坷、付出的辛劳、洒下的汗水、受到的鼓舞、得到的支持,令人感慨万千,难以忘怀。
  世纪梦圆引洮来,陇上流珠万花开。被誉为“陇上都江堰”的引洮工程,受益人口占75%,用水量占79%,灌溉面积占85%,陇中大地数百万人的命运从此改变。
  在洮河水一期供水通水的受益区一路沿线采访时,我们用笔和相机捕捉记录了太多因水而起的欢愉和泪水。当清澈的洮水从九甸峡库区一路奔流而来,经主渠、干渠、无数个管道通到万千农户家中时,喝了多年苦咸窖水的人都说甜。洮水甜,日子甜,历经苦痛后的心更觉得甜。
  
                       抚今追昔忆“水荒”

  “麦苗子干来谷叶叶蔫,旱塬上冒起了青烟。朵朵白云山尖上旋,干着急不见个雨点点。端上半碗干炒面,粘牙着没一口水涮。碱沟里苦水闭气着咽,苦涩咸麻聚舌尖。”
  喜欢唱山歌、开玩笑的张恭老人边喝茶边说,近60年了,天天梦里都盼着有一天能吃上洮河水,用洮河水煮茶喝,现在梦想终成现实,感觉又像做梦一样。
  张恭所在的黑营村位于安定区北部山区葛家岔镇,海拔在2200米至2300多米之间,山高坡陡,干旱少雨,是全定西最为干旱的地方。历史上极度缺水,取水用水之难,堪称全国第一。
  “这地方,以前年年闹水荒。”张恭告诉记者,“‘121’水窖没推广前,缺水的程度,别的地方的人根本想象不来。”作为一个庄稼人,他说大半辈子干得最苦、最累,心里最难受的活就是寻水和挑水。
  村里以前唯一的水源是山下沟底的一处山泉,挑一趟水来回要走十几里路。白天干活,晚上挑水。黑夜里沟底泉边总是排着长长的队,好不容易轮到自己了,泉里又没水可舀,只好耐着性子等,这样一等,天也就亮了。有一次,张恭等了一个晚上才挑了两半桶水,走到半山腰打了下瞌睡,滚了一只桶,泼了本就没装满的半桶水。
  他说:“那种日子,想哭也没有眼泪。一年四季白天盼雨,晚上抢水,抢水还得带干粮、穿棉衣,确实太苦了。”
  在这里水比油贵。他们年轻时,洗脸都是噙一口水草草洗一下了事,多用一口水心里就疼。借东西时,别的都可以考虑,借水不行。
  这样的故事,在安定区北部山区能听到许许多多。只要提起“引洮工程”,当地群众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在兴高采烈欢庆的同时,都会说起那艰难的过去。
  距黑营村不远的北坪村,以前全村人赖以生存的也是山下的一眼泉水,挑水也要走10多里山路。九家湾社80岁的高生华老人因为家里需要有人赶着牲口到泉边排队饮水,上过一年学的他从此辍学。老人的命运因水而改变。
  
高生华说,19世纪70年代,泉水干涸,村里请人四处找水,最后终于在沟底打了一口25米深的水井,水量不大还是苦咸水。当时生产队养的3头牛特别“娇气”,死活不喝苦咸水,人们想了许多办法,它们就是“滴水不进”。饲养员急了,吆喝了几个人给牛强行“灌水”,没想到3天后3头牛都发病而死。
  牛都不喝的水,北坪村人却吃用了好多年。老人们说,用那种水做的饭,尝不出什么味道。春节到了,有些比较“讲究”的人家会下山到亲戚家要几罐罐“甜水”,提回家做几顿可口饭,也算过一个好年。
  这样一直到1995年,安定区全面推广新型集雨水窖,山区村社家家户户打了2口以上的“罐罐窖”集蓄雨水,用来解决人畜饮水,但还是摆脱不了“靠天吃水”的命运,天不下雨,窖蓄不上水。过了好多年,大家还得依靠政府拉水给窖里补水。

 2015年初,安定区北部山区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入户管网普遍试通水,盼水盼了几代人的北山群众终于吃上了甘甜的洮河水,安定“北山闹水荒”的历史彻底成为过去。
  拧开家里的水龙头,看着哗哗的清流。高生华说:“老辈人山歌里唱‘盼水的美梦代代传,只想着山旮旯里出清泉’,这不就是清泉,这不就是美梦成真。”
    
                       望眼欲穿九甸峡

  高石崖离洮河很近,近得似乎能听到洮河拍击九甸峡的水声。事实上,高石崖离洮河确实很近,卫星地图显示的直线距离也就二十多公里。
  渭源西南部,高山峡谷深处。爬上几座山,再下几道弯,就可以到田家河乡高石崖村。望着洮河水,用不上洮河水,是这个村子老一辈人长久的遗憾。
  2006年11月底,引洮工程建设启动,高石崖村旁专门为引洮工程拉运物资设备的沈峡公路忙碌起来,沿线村民们成群结队到路边“观瞻”过往车辆,成为那几年里一件很有说头的事。
  2014年12月28日,引洮工程实现一期通水,甘肃中部干旱地区百姓半个多世纪的期盼成为现实,田家河人再也不为望着洮河水而用不上洮河水犯愁。更让他们值得一说的是,田家河是整个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最早用上洮河水的地方。
  水缸里的水快用完了,冯国勤走出屋子,在自家院子里拧开水龙头接上干净的自来水将水缸填满。虽然通了自来水,村民们也依然保持着用水缸储水的习惯。而在几年前,为了吃水,他每天还得走上近半个小时的山路,去挑山泉水。
  高石崖村紧依桦林嘴山,桦林嘴山上有一眼泉,名叫老鸦泉,这眼泉就是冯国勤和村民们早先生活用水的泉源,村里的牲畜则饮用村边沟里流出的碱水。
  现在顽皮的孩子偶尔会爬上山去看这眼泉,回来报告说,老鸦泉已经成了百鸟嬉戏的乐园。如今,这个村子里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
  冯国勤说:“那时候全村人守着一眼泉,长久的挑水生活让村民慢慢形成了错峰担水的习惯。即使如此,为了能节约些时间早点回家干农活,大家偶尔也会为之争吵。后来,出去打工的村里人吆喝着要打井,挖掘七八米,地下水喷涌而出,逗引着挖井的人们争相尝用。年轻的村民终于明白,为什么老一辈的人从不在村里挖井,因为井水碱性大,特别难喝。”
  冯国勤所在的村子现在喝的自来水其实也来自离老鸦泉不远的山上,只不过这个水源供应的可不仅仅是高石崖村的村民。它是渭源县西南部农村供水工程所属的一个高位水池,从这个高位水池开始,经过麻家集水厂处理的洮河水流向田家河、上湾、峡城、会川、麻家集等5乡镇47个行政村,6.5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由此得到解决。
  今年三十多岁的罗卫军在渭源县会川镇经销太阳能热水器五年多了,这几年他的生意特别得好。从他的订单来看,原来属于热水器销售盲区的个别村社,热水器销售实现零突破,并逐渐呈上升趋势。
  上湾乡的侯家寺村就是其中之一。“水变甜了,家里也能洗澡了,这是引洮工程的功劳。”在上湾乡侯家寺村魏家磨社,村民黄建祥的老伴指着架在房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对记者说。
  她家的卫生间在几年前盖房子时就建好了,洮河水正常供水后,她就立刻请人安装好热水器和淋浴设备,闲置了几年的卫生间终于可以正常使用了。
  如今,渭源县通过实施人饮解困工程及包括西南部农村供水工程在内的四大农村人饮工程,已经实现100%行政村、100%自然村、96%以上自来水入户率的目标任务。
   
                       
洮水熬茶就是香

  83岁的朱顶明老人说,熬了一辈子罐罐茶,洮河水煮的就是不一样。
  朱顶明居住的地方在陇西县福星镇富家湾村。过去的富家湾村非但不富裕,还是个严重缺水的穷乡僻壤。这位参加过当年引洮工程的老人,说起引洮的艰难及如今喝上的洮河水,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通水是三年前的4月6号早上10点,我记得清楚得很。早上起来看见水龙头下面湿了一摊,水还滴滴答答地淌着,过去拧开,水压大得很,哗哗的清水直往外流,我赶紧盛满了一壶,美美地喝了一顿洮河水煮的罐罐茶……”朱顶明实在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喝上一口洮河水。当天下午,他还专门跑到集市上去“款”了一番洮河水煮的罐罐茶。
  “洮河水来了,候凤山就能住下凤凰了。”冯永贵掩饰不住心中的喜悦,随口开起了玩笑。福星镇种和村背靠着一座高高的山,村民们都称其为候凤山。
  都说我们这里人“一碗油换不来一碗水”,冯永贵告诉记者,不是这里人薄情,而是这里人缺水的日子太难过。除了下雨集的窖水,就是十几里外担的水,没喝过清亮的水。有时沟里担的水羊粪蛋还漂在上面,只能等泡化了沉淀了,过滤干净后接着喝。
  “我一个亲戚在肖掌社,当时他们村里先通的水,亲戚还特意装了一塑料瓶洮河水让我尝呢。”冯永贵呵呵地笑起来。
  临出门,他指着院子里堆积的地产中药材告诉记者,一会儿要给这些药材美美地“洗个澡”,“药材冲洗干净了,价钱也会高一些。”看得出,随着用水困难的解决,冯永贵心中对侯凤山引来“凤凰”信心十足。
  车辆辗转,盘山而行。看着坐落在沟沟壑壑里的一处处村庄,老百姓对洮河水的那份渴盼、欣喜和感念,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更加感同身受。
  在宏伟乡景平村,李奎为90岁的老父亲刚刚办完丧事。“我父亲也参加过引洮,一去就干了三年,回来落了一身病。”
  李奎说,通水是在三年前腊月二十六,第一壶洮河水熬的茶端给了老父亲。“等到九十岁,还能喝上一口洮河水实在不容易啊。”年近七旬的老人说起自己的父亲红了眼眶。
  “我公公快去世的那几天,已经基本糊涂的人突然说还想再喝口洮河水,那两天正赶上维修,我就把水龙头拧开,滴滴答答攒了半壶水,煮开着让老人喝了。”李奎的老伴告诉记者,水在咱这里恓惶得很,越是苦过的人,越知道这水来得不容易!
  盼水、祈水;寻水、引水。
  曾经缺水的黄土地不再喊“渴”, 引洮工程引来生命之水,圆了陇原人民期待了半个世纪的“梦”,也在定西人民心中树起党和政府的又一座丰碑。如今,洮河水已真正成为滋润陇中大地、造福定西人民的扶贫之水、幸福之水,让这里的百姓开始“苦”尽“甘”来的好日子!

  • 主办单位:828-365.com
  • 828-365.com 版权所有 地址:定西市安定区安定路9号
  • 陇ICP备15001912号
  • 甘公网安备 62110202000018号
  • 邮编:743000
  • 联系电话:0932-8222841
  • 投稿邮箱:dxshbj2010@163.com
  • 网站标识码:6211000018
定西环保
12369环保举报
网站地图